吃螺千万别吃这两种,毒性超强!
天气逐渐变暖,烧烤、小龙虾、酱爆螺可是夜宵三大宝。虽然很多螺肉质紧实、富有嚼劲、口感鲜美,但有些螺不可食用,如果不慎误食,轻则身体不适,重则威胁生命安全。那么,哪些螺不建议吃?有的螺会引发中毒的原因是什么?
吃织纹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?
相信有不少爱吃螺的小伙伴都听说过织纹螺。织纹螺俗称海丝螺、甲锥螺、麦螺或者白螺等,是一类海洋腹足类动物,生活在沿海浅滩的沙质或泥质海底,是沿海地区常见的螺种。主要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广东、福建一带。织纹螺味道鲜美,是我国沿海部分地区居民喜好的水产品,但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导致中毒的事件却时有发生。
织纹螺含有河鲀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,每年4-9月是织纹螺的旺汛期,现在正是中毒高发期。河鲀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神经类毒素,烹煮、冷藏或干燥都不能将它破坏。河鲀毒素中毒发病急,潜伏期短,中毒后会唇舌麻痹、头晕头疼、恶心呕吐、运动及语言功能紊乱、心律紊乱、呼吸衰竭、甚至死亡,而且中毒者的病死率高,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。
不过,不是所有的织纹螺都有毒。织纹螺一般可分成三类,有毒织纹螺、无毒织纹螺、季节性有毒织纹螺。有些人食用织纹螺也没出现问题,是因为其吃到的是无毒织纹螺。而季节性有毒织纹螺会因为季节和栖息地不同,有时会有毒,在我国也有食用这种织纹螺中毒的报道。织纹螺是否有毒很难从外观上区分,所以还是不要轻易食用。
正是因为织纹螺食物中毒死亡率高、规模大、范围广,早在2012年,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(2012年第13号)中就明令要求,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、加工和销售织纹螺。
螺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
还能吃吗?
许多人说看到螺蛳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,那爆炒螺蛳、辣炒田螺还能吃吗?餐饮市场常见的“螺蛳”,主要是田螺科、石田螺属以及圆田螺属的几种田螺。它们有螺旋形的光滑外壳,在国内分布广泛,容易养殖。而分类学上的螺蛳,特指田螺科之下螺蛳属、环螺蛳属、玺螺蛳属这3个属的9个物种,是我国云南省以及四川省少数地区高原湖泊的特有种类,通常体形较大,螺壳表面有密集的瘤突,或是锐利的棘刺。所以,我们平时吃的“螺蛳”不是分类学上的螺蛳,是可以放心食用的。
不过,虽然这两种螺都可以食用,但是注意要清洗干净并且要高温煮熟,否则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。
为什么不建议食用福寿螺?
除此之外,消费者最容易混淆的是跟田螺外形比较相似的福寿螺。福寿螺也叫苹果螺,是一种淡水螺,原产地为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2003年,我国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的“黑名单”。它繁殖能力强,食量大、食谱广,可随水流、水草传播,或随种苗、农副产品、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。
福寿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小,每年4-6月份和8-10月份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高峰期,也是成螺和高龄幼螺危害旺盛期。福寿螺见青就食,爱吃水稻、茭白等农作物。有研究表明,福寿螺能取食15种常见农作物,极易破坏当地的农业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。
不建议您吃福寿螺是因为其含有大量寄生虫。一只福寿螺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虫可达6000条,必须经过充分高温烹煮,才能将它们完全杀灭。一旦有寄生虫入侵人脑,就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,可引起头痛、发热、颈部僵硬等症状,严重的可致痴呆甚至死亡。
福寿螺因为成本很低,还不到田螺的一半,所以有些不法商家就把福寿螺当田螺来售卖,但是福寿螺被彻底煮熟后肉质老、口感差。
其实,福寿螺和田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。福寿螺开口大,田螺开口小;福寿螺外壳呈黄褐色,而且不结实,很脆,使劲捏或者摔在地上都会碎,田螺外壳呈青褐色,厚、结实;福寿螺尾部扁平,而田螺尾部螺旋比较尖;福寿螺的卵为粉红色,很亮丽,而田螺卵的颜色是透明的。
目前,除个别曾发生过多人食用后感染寄生虫的地区禁售外,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禁食禁售福寿螺。相关执法部门会要求商家明确告知消费者,也有一些食品科学领域专家提醒消费者不食、慎食福寿螺。
看完这些
您知道如何区分各种螺了吗?
千万不要为了一时贪嘴
而伤了身体
图源|《三农未知数》截图
编导、后期|赵崇竹
编辑|宋锐
主编|蒋琳张玮
监审|钟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