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一周年|专访周洪宇: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必须坚守校外培训公益属性
针对于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积弊,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21年10月2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,在“双减”落实的同时,教育部也在推动“双增”,也就是增加更多参加户外活动、体育锻炼、艺术活动、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,增加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。
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抓准了中小学生在体育、美育素养发展上的不足。但要实现“双增”,首先要补足学校体育、美育的资源短板,其次要规范发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,坚持教育公益属性,避免形成新的焦虑。
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,介绍了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的焦点、难点与建议。他指出,其难点在于教育公益属性能否真正坚守,艺体教培机构能否有效监管,课余学习时间能否充分利用,教育评价体系能否及时完善。
“双减”与“双增”一脉相承
(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受访者供图)
“双减”政策与“双增”政策关系密切,一脉相承。“双减”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,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。“双增”政策在“双减”政策的基础上,明确强调通过户外活动、体育锻炼、艺术活动和劳动活动特别是生活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进一步回答了“立什么德,树什么人”这一根本问题。
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都是为了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束缚中解放出来,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成长空间,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。
近年来,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。有研究显示,全球范围内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率是6%,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率约为10%。目前,部分中小学生沉迷于短视频、游戏、网文等,占用其大部分课余时间,影响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。“双增”政策的提出,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学习时间,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、体育锻炼、艺术活动和劳动活动,有利于预防与克服学生的网络成瘾、游戏成瘾问题。
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。家长应努力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时间管理经验,家长教育孩子要懂引导、会管理、能监督、重沟通。当然,家庭教育转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,需要家长长期系统地学习。
遏制非学科培训过度逐利
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,非学科类培训迎来发展机遇。然而,当下的艺体教培领域存在诸多不良套路,以所谓的考证评级为例,部分考级既无门槛、亦无标准,只要有固定场地和资质证明即可得到授权,一次报名费数百上千元,一轮一轮考下来,无论财力还是精力,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沉重负担。
所以,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,必须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,遏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。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第三条规定:“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,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。”校外培训作为民办教育范畴内的教育类型,其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理应具有公益属性。“双减”和“双增”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把资本化运作和商业营销作为经营重心,不能把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,而是应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,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度与满意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,教育评价方式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,尽管新高考改革强调“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”,但“一考定终身”和“唯分数”录取的方式没有彻底改变。当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教育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绩、学校排名和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时,学校就会千方百计地将优秀率、升学率、竞赛获奖率通过考核、奖惩等方式传递给教师,教师会通过加重学生作业负担、加大补课力度等方式进行应对。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教师面对分数考核的顾虑,可能会对“减负”政策进行“选择性执行”,只贯彻对学校升学率有利的部分,对学校升学率不利的部分则较少执行,可能出现“明减暗增”或“名减实不减”的尴尬局面。
校外培训监管常态化
我认为,应实施中小学体育、美育提升行动,提高中小学体育、美育教学质量。
首先,应加强中小学体育、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,优先发展摔跤、舞龙、舞狮、太极、龙舟、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,国画、书法、戏曲、雕塑、皮影、刺绣等中华传统美育项目进课堂,让中小学生既能改善身体素质,又能增进文化自信;既能提升审美素养,又能获得文化熏陶。
其次,应探索完善体育健康知识、基本体育运动技能、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三者相结合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;探索完善艺术知识与技能、艺术审美体验、艺术专项特长三者相结合的中小学美育教学模式。
最后,应完善中小学校级体育联赛机制,加强中小学校际体育联赛的规范性,以赛促练,以赛促学。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,着力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育办学条件。
一方面,应积极推动中小学体育评价改革。建立日常参与、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,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标准。完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档案,客观记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。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、方式和计分办法,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。
另一方面,应积极推进中小学美育评价改革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,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
(作者:王峰编辑:周上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