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无法改变基因,但可以利用韧性来控制焦虑丨21读书

时间 • 2025-07-31 14:06:49
焦虑
生活
我们
事件

每周一本书

让阅读,丰满人生

21君:焦虑是对事件的反应,而非事件本身。压力+纠结=焦虑。韧性不是从焦虑中恢复的能力,但它能帮你找到焦虑的原因,让你客观理性地做出选择。

来源丨摘自《工作不焦虑》

编辑丨桐人;实习生杰怡

“压力+纠结=焦虑”。发现纠结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纠结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核心。

题记

有人读了尼克的文章之后,对他说:“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,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如果得了癌症还会这样无忧无虑吗?”

尼克答道:“我就是癌症患者。”

从25岁起,尼克就被诊断出各种癌症,多次被医生宣告“来日不多”。如今30多岁正当年的他,有4个不满7岁的可爱的孩子。他仍然每天面对着“来日不多”的魔咒,但心情完全不受影响。

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很焦虑,这些焦虑与他们的工作、老板、配偶、孩子等有关。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,焦虑是外界的人和事造成的。可是你想过吗,你能否在生命中彻底摆脱所有让你烦心的人和事呢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这会使焦虑成为你生活的常态,然后你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,将自己的快乐完全交托在别人手中。

这就涉及“焦虑管理”(managingstress)的基本观点。那什么是“焦虑管理”呢?其实就是说,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,你得学会控制和应对它。可是,你是否想过,这个认识有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。

“焦虑管理”的传统理念是一种误导,焦虑并不是人们生活中必须与之相处的事物,我们能够做到彻底摈弃焦虑。

压力和焦虑

你是不是也认为有点焦虑其实是件好事?培训中,我们经常把这个问题抛给学员,而几乎每个学员都会点头表示认可。接着我们还会问:“当你们焦虑时,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?”答案通常是各种各样的痛苦体验,这些感受不可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。试问有多少人焦虑了一整天,回到家却对爱人说“今天我的感觉特别好,因为我很焦虑”?焦虑不会带给人任何好处,事实上,焦虑带给人的只是缩短的寿命以及更痛苦的生活。焦虑永远都不可能是你的朋友。

当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时,总会有一小部分人持反对意见,他们说焦虑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和潜力,这个回答本身就没有搞清楚焦虑的实质。这种混淆不清的观点导致人们把焦虑错误地分为所谓“好焦虑”和“坏焦虑”。下面我们将描述“压力”和“焦虑”的异同。

“压力”指的是一种执行任务的要求,且这种要求在程度上比较强烈,但其本身并不包含焦虑的成分。因而,构建韧性的关键是避免将事件本身的“压力”转化为“焦虑”。

当人的大脑被执行任务的要求唤醒时,“压力”就开始出现了,比如一大早你挣扎着起床,可是感觉太困了,一不小心又打了个盹,就在打盹的工夫,你猛然间清醒,意识到上班要迟到了,你的“压力”噌噌地往上涨。

压力+纠结=焦虑

以上所描述的状况你认为是焦虑吗?这些只是压力,但是当你增加了“纠结”的关键因素,尤其是来回琢磨让自己苦恼的事情时,压力很容易转化为焦虑。比如你迟到了,是接纳自己迟到的事实,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;还是对自己起床晚了这件事充满内疚,对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,对后果担心害怕?你是不是在上班路上急不可耐地想闯红灯?是不是抱怨你前面的司机,信号灯都转绿了,他怎么还慢悠悠?这就是把压力转化成了焦虑。焦虑没有丝毫用处。信号灯不会因为你急着赶路就为你一路亮起绿灯,司机也不会因为你抱怨就能把车开得更快,什么也不能改变你睡过头和迟到的事实。

正如我们将看到的,发现纠结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纠结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核心。我们想强调的是,你有选择的权利。没有人天生就习惯纠结,纠结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行为。正因为纠结是一种习惯,所以可以改变。本书将逐步告诉读者如何改变这种习惯。改变的过程很简单,只有四个步骤:

第一步,唤醒。

第二步,专注。

第三步,超然。

第四步,释放。

生活事件迷思

焦虑诱因概念来自“生活事件焦虑模型”。根据该模型,我们设计了目前大家熟知的生活事件量表。我们有不少类似量表,一般包括80~100件常见生活事件,诸如换工作、孩子离开家等。根据量表中列出的事件,被试被要求回忆最近6个月的生活经历,并在量表上标注已发生事件。

生活事件量表遵循的理论是:一个人处理生活事件的精力是有限的,而应对每个生活事件都需要当事人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和适应,都会消耗一定的精力。如果发生了足够多的生活事件,人就可能消耗掉所有的精力,最终遭受焦虑带来的痛苦。因此,一个人在量表上打钩越多,这个人就越焦虑。该量表还对每个事件附有调整分值,这些调整分值是由研究人员抽选研究对象,按照焦虑满分100分的标准,要求测试者为每个生活事件带来的焦虑打分,然后取平均值计算所得。

“生活事件导致焦虑”,这种观念已经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,差不多每星期,媒体都会有一些相关报道支持这种观点。最常见的例子是搬家。在最近一次的广播访谈节目中,有个人描述了她朋友最近遭遇的一系列生活变故,其中搬家被描述为最令人焦虑的事件,位于所有事件列表之首。本书认为,如果搬家本身是一种令人焦虑的事,那么所有人只要搬家就会焦虑,这很明显是不合逻辑的。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:搬家就是把东西归纳整理打包后,从原居住地搬到目的地的过程。搬家需要做很多工作,在限定时间内做完这些事情的确很有压力,但如果当事人没有纠结于这些事,搬家并不会带来焦虑。

生活量表中的不同事件之间可能彼此关联。比如一个人换了工作、搬了家、背了高额债务,在这三件连续的事情中,后两件可能是第一件事情带来的后果。此外,不同的人对相同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也可能极其不同。很多生活事件量表通常会包括圣诞节和离婚,我们知道,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,包括圣诞节文化。同样道理,对于离婚这件事,一些人可能会视离婚为绝对的灾难,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离婚意味着终获自由。

这种认为生活事件令所有人同样焦虑的假设是相当荒谬的,即使是面对比较极端的事件,如灾难,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。但要知道,极端事件会为当事人带来较重大的影响。例如在生活事件量表中,最高调整分值事件是至亲去世。即使是亲人从长期病痛折磨中解脱而离世,家人也还是会深陷悲痛。创伤带来的焦虑之大,会从心理上压垮当事人,这一点和日常焦虑完全不同。

我们认为,事件本身并不令人焦虑,因此根本无须深入探究生活事件量表的缺陷。在此,我们想和大家共同分析众所周知的一种说法:“令人们最焦虑的是那些无法控制的事件。”事实上,人们对事件的控制力大致上按50/50分布,也就是说50%可控,50%不可控。我们应当控制可以控制的部分,避免做无用功—试图控制不可控的部分。假设你所在的企业正在裁人,很不幸你的职位被取消,你纠结、愤怒、伤心,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?最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完善简历,积极寻求其他机会。

韧性和应对策略

假设你正在惊涛骇浪中漂流,刚刚通过了一段湍急的水域,转弯之后,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广阔平静的水域。此刻,你能听到前方激流奔腾、水声更响,但眼前一道峭壁挡住了视线,让你看不到下一个转弯的情况。此刻,你会是什么感觉呢?即使你无须亲自经历,也能想象到身处平静水域时的放松,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?激动、兴奋,也许还有焦虑和害怕,担心转过峭壁之后会迎来何种挑战。

河流是对生活最恰当的比喻。在生活的河流中,很少有人会长久地停留在湍流中,即使是最艰难的岁月最终也会过去。同样,也很少有人会说他们一直处于宁静的水域。生活就是在平静的河流和湍流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。因此,如果此刻你正处于宁静之中,那么你必将迎来生活的湍流,但湍流并不意味着焦虑,从平静进入生活之河下一片湍急水域,你可能会迎来压力而非焦虑,压力只是执行任务的要求。从早上醒来需要做的事情到工作出错后将发生的各种事情,给你带来的压力各不相同。

压力会增强人的动力,对人是有益的,但随着漂流筏进入下一片湍急水域,至少一半人会进入恐慌状态。结果他们的漂流筏纷纷倾覆,最终他们会失去通过这片水域的机会。这就是将压力转化为焦虑的例子。而具有韧性的人不会失去判断力。韧性可以定义为平静地越过生活中的激流的能力。

再来讲讲什么是焦虑。我们把焦虑简单定义为纠结,这样可以清楚地区分“急性焦虑”和“慢性焦虑”的模糊概念。当前很多证据表明,慢性焦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。但是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?我们可以简单地将“焦虑”二字从“急性”后面拿掉,也就是说,不存在“急性焦虑”这个概念。所谓“急性焦虑”,即压力陡然升高然后回落的状态。所有“压力”都会呈现这样的特征。

“慢性焦虑”才是实际的焦虑。

究竟是什么导致焦虑呈慢性特征?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持续的要求,例如照顾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亲人。当我们仔细审视焦虑带来的身体反应时会发现,纠结还会使体内一种叫作皮质醇的激素水平升高。这种激素持续处于高水平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。有直接证据表明: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群体,其伤口愈合速度明显放慢,因为其免疫系统已经受损。

纠结vs慎思

在照顾病患的例子中,护理者似乎需要不间断地关注病患,其实这种状况非常少见。更常见的状况是,护理者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停工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,但如果他们纠结于各种烦心事,压力就会持续形成慢性焦虑。

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是慎思(reflection),慎思需要独立、客观的视角。我们不建议人们浅层次地思考问题,而要深入思考问题,但重要的是不要加入负面情绪。慎思会使得“如果……怎么办”变成“如果尝试这种方案呢?嗯,也许需要换一种思路。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”。

我们也明确了创伤后焦虑和日常焦虑的区别。人的健康状况需要基于特异症状才能做诊断,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行为方面的一系列变化。根据这些行为变化即可做出诊断,例如创伤事件记忆的突然重现、睡眠障碍、抑郁、焦虑等。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患者的以上症状非常明显,这种压力非常强,以至于压垮他们,使他们丧失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人们处于日常焦虑中时,很容易掩盖自己的感受。日常焦虑有一系列的潜在症状,人们很难将这些症状与焦虑联系起来。

那如何才能知道他人是否处于焦虑中呢?首先不要认为他会出现什么特异症状,也不要事先假设哪些行为与焦虑有关,只要警惕当事人的行为变化即可。比如,抽烟者可能比以往抽得更多了,但我们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他抽烟增多的情况,焦虑只是原因之一。

日常焦虑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,比如情绪波动。遭受日常焦虑困扰的个体通常会变得性情急躁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处于日常焦虑中的人在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、心不在焉。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人有行为异常的表现,这都有可能表明当事人处于焦虑中。比如有人会通过喝酒解决焦虑问题,所谓“借酒浇愁”,醉酒者想喝得酩酊大醉来减轻焦虑,但是酒醒后就会发现问题没有解决,甚至更糟!喝酒作为应对焦虑的一种安慰方式,其实唯一的作用只是让人短暂忘记烦心事而已。

众所周知,焦虑会加大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。人们普遍认为焦虑会导致疾病,而且人越焦虑,可能罹患的疾病也越严重。焦虑存在于人的心里,而疾病则是一种可测量的生理状态。

当我们说焦虑导致疾病的时候,就是在说人的想法会导致身体的疾病,这种认识夸大了焦虑对健康的影响。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致命疾病——癌症,癌症主要是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导致的。癌症的发生与个体接触的致癌物有关,例如吸烟可能会诱发肺癌,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,有人可能抽烟抽了一辈子,到了80岁依然健康,而有的人可能年纪轻轻却由于吸入二手烟就罹患癌症。在这个案例中,后者罹患癌症极有可能是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较高导致的。

虽然焦虑不会导致诸如癌症等疾病,但是焦虑依然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健康。习惯性的纠结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,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。更重要的是,焦虑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体验。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,内心会感觉痛苦,再加上焦虑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,最终导致寿命的缩短以及人生的痛苦。也许你的基因很强健,不会得癌症,但是由于焦虑的困扰,你会度过长长的、愁苦的人生!最重要的是,我们无法改变基因,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韧性来控制焦虑。韧性是一种能够通过培训和练习获取的技能。

将焦虑定义为纠结,似乎意味着是否焦虑完全是个人的事,好像是在免除管理者的责任,就像是说:“如果哪个人焦虑了,他停止纠结不就行了,关我什么事?我也帮不了忙啊!”如果管理者持这样的想法,就意味着管理者认为“我该怎么着就怎么着,他焦虑和我无关”。

有这种想法的管理者充其量只是一个“经理人”,而非“领导者”。虽然焦虑是当事人纠结导致的,但是如果管理者对下属态度恶劣,工作一出错就冲其大吼大叫;一有问题就对下属横加指责,认为发生错误的永远是下属,而不是整个团队包括管理者自己的责任,那么这个管理者配不上“领导者”的职位,他只是一个经理人,而且是一个差劲的经理人。

如果你在企业就是这样的表现,现在正是改变的时候,而不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,“我有时脾气坏得像原子弹爆炸,但几分钟后就好了”。记住,是你的下属在承受“原子弹爆炸”所带来的痛苦。企业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,企业要避免员工将工作的压力转变为内心的焦虑,应当怎么做呢?只要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就足够了,那就是:避免发生那些让员工纠结的事件。

我们拿管理者举例子,并不是说韧性对于管理者比对于其他人更重要。在一个组织中,各层级人员拥有韧性都有助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整体提高,另外,韧性的益处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中。还记得你和伴侣上次发生争执是什么时候吗?比如可能是为了谁应该收拾孩子弄乱的屋子。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纠结的人,你会很生气、很委屈,然后想起伴侣让你生气的所有事情。仔细审视一下,你会发现,伴侣之所以让你生气,是因为他的做法和你的不一样,你认为你的方法肯定更好。咀嚼烦恼损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,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学习如何提高韧性。

韧性和正念

要想具有韧性,就要时常检视自己的言行。在此引入近来比较流行且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:正念。在20世纪80年代“焦虑管理”的理念流行期间,“正念”也成了一个常用语,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?你可能还不知道,这个词是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发明的一个新词,目前在企业中指的是一种提高绩效的技能。正念也被用于心理治疗,目标是使被治疗者少一些不开心。

运用正念的另一种方法是自问“正念”这个词的根本性含义:自己的内心究竟装着什么?如果你焦虑,那么你的内心就充满了负面的纠结。也许你只是盘算着下周末的活动,内心并没有纠结顾虑的东西,那么我们将此状态称为“醒着睡觉”(wakingsleep)。这种状态有点像做白日梦,比如没有任何有压力的工作要做的情况下,我们的思绪有可能会在下周假日计划的细节中徜徉。这种做白日梦的状态就是“醒着睡觉”的状态,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,而且想法变成了非常真实的场景,就像晚上睡着时做梦一样。正在梦中飘荡时,忽然一个同事过来找你,你一下子从梦中醒来,可能会问“你说什么”。“醒着睡觉”状态不会像纠结那样给我们带来身体的伤害,问题是你“醒着睡觉”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,比如需要看完桌上的报告。如果你没有把手头工作完成就开始“醒着睡觉”,那么你醒来后迎接你的将是一连串的工作清单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。

“醒着睡觉”和慎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。那些“醒着睡觉”或做白日梦较少的人往往工作效率更高,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时时刻刻保持清醒,而是说要尽力在更多时间里保持更清醒的状态。不光在工作中,这个原则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。想想看,有多少次你对配偶或朋友说“什么?再说一遍”。“醒着睡觉”经常会发生,因为人对周围事物熟悉之后就会感觉无趣,于是思绪会飘走。保持清醒状态的关键是专注。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开,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控制它。

赠书福利

职场焦虑常常导致我们工作效率低下、人际关系恶化,连生活也受到负面影响。因此,要成为高效能人士,首先要做的是破除焦虑。

焦虑管理研究领域领军人物、从事焦虑因果研究超过30年的心理学家德里克·罗杰博士,与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培训师尼克·皮特里携手,在《工作不焦虑》一书中提出了“压力+纠结=焦虑”的公式,帮我们认清焦虑的本质,并提出了“唤醒、专注、超然与释放”四步解决方案,手把手指导我们构建韧性思维。

《工作不焦虑》

作者:【英】德里克·罗杰【新西兰】尼克·皮特里

译者:武汝廉

出版社:人民邮电出版社

现在,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,免费送书!

如何获得?

在本期【21读书】评论区中留言,获得点赞数前3名(点赞数需不少于50)的读者,同时,21君会在前三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,也免费赠送《工作不焦虑》一本。

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,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,同一为读者只能获奖1次(同一微信ID、手机号、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)

我们将在明晚的【夜读】中公布获奖名单哟~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,逾时不候喔~(所以点赞前3的截止时间是7月30日20:00左右哟~注: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)

21君

小伙伴们,你们在生活或工作中会有焦虑感吗?你又是如何缓解这种负面情绪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