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就是我们的春节:文化的烙印,“年”的希望

时间 • 2025-08-05 01:53:25
春节
中国人
中国
年货

阡陌的述说2021.2.13阡陌的述说2021.2.13

06:08未知来源

播放

中国的春节,是对前一年的总结,又是新一年的开端。

中国春节的魅力不仅在于深度,更在于它的广度。它没有仅存在少数精英的思想里,而普及到了乡间田舍、贩夫走卒。当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准备好了过年的物品,洗净了带着泥土的手,把一副春联恭恭敬敬地捧回家,贴在自己的家门前时,中国春节在此时,才显现出了惊人的能量。

不是每个中国百姓都熟读经典,但每个中国人,都会在春节里,进行一次民族文化的庄重考试。有多少垂髫小儿,坐在父母膝头,指着春联上的汉字,完成了童年的启蒙?到今天,我们也不知道,在数以千计的新年中,有多少这样红色的喜悦,装点在了中国的城镇和乡村?

历史和文化,就这样被一撇一捺地书写着。

倾倒在砚台中的年份,就这样被磨得既短,又长。

历史文化的烙印

春节,在之前被称为中国年,已经是一个三千多岁的老寿星了。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屡次被禁而不成的节日。

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,民国政府曾多次试图废农历改公历。但这一举动没有完全成功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。

那一年的9月27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们,走进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。商议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若干大事后,他们还郑重地给自己国家的节日,起了几个重要的名字:古意盎然的中国年,因为与二十四节气的“立春”之日相近,叫做春节。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两个“年”,公历1月1日被称为“元旦”。

从此,新中国,一改旧政权不准民间过农历年的固执,春节,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法假日

莫不过那一食一味

提起春节,就一定要说说家里的那口热乎饭。中国人的胃,是最恋家的。他们一辈子,也忘不了家里饭菜的香甜滋味。

曾几何时,中国人过年是以吃喝为主要内容的。在食物匮乏的年代,丰盛的餐桌,是人们的最高理想。因此,在中国,添置年货是人们迎接农历新年的一种形式。各家各户通过采购各类商品,满足家人自用和接待访客的需要,同时表达“年年有余”“五谷丰登”的美好愿望。

肉票、鱼票、油券、鸡蛋供应券,甚至还有花生票……各种各样的春节专用票券是过去物资紧缺时期特有的产物,几乎所有的年货商品都严格凭证、凭票定量供应。

北京百货大楼,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。1978年春节前,它第一次设立年货摊点,还破天荒地悬挂起了巨幅春联,开始出售多年未见到的旗袍。所有人都感觉到,中国的春天,要来了。

年货是时代的符号。澳洲车厘子、新西兰长寿鱼、美国坚果、法国葡萄酒……春节购物单正变得更加国际化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记录着日益富足的生活。

中国人盼望着过年,是因为这个年,最大程度地充斥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。

正因为它的美好和理想,中国春节,成为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里,都有人等待的节日。这是全世界最年长、也最为盛大的节日。中国的饺子,中国的鞭炮,中国的春联,都在跃跃欲试地——等着它。

欢乐的中国春节,就这样,端着一碗饺子,敲着热闹的锣鼓点儿,叩响了每个中国人的家门、叩响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。

点击图片可进入

“喜马拉雅FM”-“阡陌的述说”栏目

主播|张玮海报制作|陈春晓

编辑、责编|康轩山监审丨钟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