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孩每天捡垃圾挣学费?摆拍!别让“卖惨”短视频收割爱心和流量

时间 • 2025-07-29 05:29:47
来源
网络
视频
虚假

“天已经漆黑

一个15岁的小女孩

脸上挂着稚嫩单纯的微笑

每天晚上

却要靠捡瓶子卖钱交学费……”

最近

自媒体博主“笑宝来也”

在多个平台上

同步发布了这样一个视频

并配文“如果你有这么懂事的女儿

一定会很幸福吧”

这个看起来“悲苦”的视频

在网上播放量惊人

众多网友被打动

直呼“看了真心酸”、

“天下还是好人多”

(图片来源|封面新闻)

然而

尴尬的一幕出现了

11月27日

经媒体核实

视频中的女孩家住

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

美姑县牛牛坝镇

女孩的姐姐表示

“视频拍摄者

给了妹妹100块钱和一些饮料

视频内容都是对方教的

现实里没有捡垃圾挣学费这回事”

(图片来源|微博截图)

此事一出

引发网友广泛关注

那么

事实究竟如何?

为赚取流量

短视频造假何时休?

捡垃圾挣学费等情况均不属实

记者联系到女孩的姐姐曲比阿果了解到,女孩名叫阿月(化名),视频中“父亲去世和母亲改嫁”是事实,但“捡那个瓶子是假的”。阿月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,两个姐姐已经结婚,她现在跟着母亲和继父、弟弟一起生活,“家里的新房子修了四五年了。”

曲比阿果告诉记者,“视频是按照那个人的意思拍的,说的话也是那个人教的。”曲比阿果称,可能是父亲去世后,妹妹确实很想为家里分担,所以答应拍摄视频,但是现在对方什么联系方式也没有留,“当时妹妹让那个人到家里来拍,他们不来,说就在路边拍就可以。”

(图片来源|封面新闻)

针对视频中说的“捡瓶子挣学费”的说法,记者电话联系到女孩的班主任罗志强。据他介绍,现在学生读书没有学费和学杂费,学校一日三餐也是免费的,“我们属于寄宿制学校,阿月平时也住校,所以根本不可能每天去捡瓶子挣学费。阿月需要的开支,只有一点日常生活用品,和周末回家的车费。”

视频的爆火也引起了当地关注,相关工作人员就此事走进阿月家对视频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。经核实,阿月家在脱贫攻坚期间享受了国家住房政策,修建新房获得了4万元补贴。视频中阿月捡垃圾挣学费等情况均不属实,属编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吸引流量,并且严重抹黑美姑县脱贫攻坚成果。同时,牛牛坝镇长曲比古日还告诉记者,经过与阿月一家人沟通,会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。

(图片来源|封面新闻)

虚假苦情视频滋扰大凉山

遗憾的是,这样的剧情、类似的报道并不少见,摆拍博流量翻车的案例也时有发生。以凉山为例,此前就曾出过一系列类似的虚假短视频。

2022年9月,凉山网安部门工作发现,郑某某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“父亲死了母亲改嫁,孤儿冬天穿拖鞋在地里收玉米”的短视频。经核实,该视频为郑某某团队为博取眼球、获得流量,故意摆拍的虚假现象。该视频在短时间内浏览量高达800余万,点赞量19.3万,转发量1.9万,严重扰乱网络秩序,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。

2021年10月,微信视频号“吕先生凉山行”发布了一则“叔叔只能这样了”的视频。视频中,一小孩站立在破旧的房屋面前,说自己无父无母,实在太贫穷,只能帮邻居干活并照顾抚养妹妹弟弟。短时间内,该视频获得转发和点赞10万、评论5.2万的传播量。后经媒体核实,视频是策划者抹脏小朋友的脸,故意在闲置房屋前摆拍所得。

2021年3月,有一个打着“扶贫”旗号的“韩文团队”发布了一则视频。视频显示,一位来自凉山的小姑娘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,父亲去世,上不起学,以此吸引网友购买村民销售的自产苹果。然而,经网友曝光和有关部门调查,证实相关视频是策划拍摄的。为达到拍摄效果,该团队甚至采用滴眼药水、掐孩子等手段,人为制造女孩流泪场面,而销售的也是市场上的苹果。

一段时间以来,部分自媒体创作者利用凉山儿童刻意“卖惨”,目的是博取眼球,骗取流量,从而谋求个人利益。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,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。

首先,这样的“角色扮演”,最先受到伤害的无疑是孩子。未成年人被诱导在镜头前说谎,承受不必要的曝光,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。而且,这种利用孩子“卖惨”的行为,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。不管怎样,正在成长中的孩子,都不该成为摆拍获利的素材和工具。

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明确规定,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和必要的原则。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。

其次,这也是对当地发展成果、民生救助等工作的一种抹黑。众所周知,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,无数人为此呕心沥血,付出了艰辛努力。跳梁小丑般的骗子,随意发挥编剧“才能”,造成的误导和抹黑,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消除。

最后,这种表演的破坏性是毋庸置疑的,不仅伤害当事人、影响当地形象,而且会消费人们的爱心,“故事”一次次被拆穿后,网友的神经也会日渐麻木。大家的爱心疲惫,就会产生了“狼来了”效应,不再信任网络平台的求助,哪怕是真实的,也会本能地抱以怀疑。长此以往,真正有需要的人可能就得不到帮助,公共慈善事业也可能大受影响。

(图片来源|新华社)

值得一提的是,近几年短视频给助农带来了新的可能。特别是疫情期间,短视频直播带货拓宽了农产品销路。相比之下,演出来的“卖惨带货”,犹如害群之马,给发布平台甚至整个营商环境、相关产业的伤害都不可逆。

短视频造假必须真打!

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6月,我国短视频用户的规模达9.62亿,占网民整体的91.5%。如此大体量的用户群体呼唤良好的网络生态,也同样有责任守护好我们的网络净土。这就需要各方共同行动,才能使横行无忌的假视频有所畏惧、有所收敛。

今年4月,中央网信办开展的“清朗·整治网络直播、短视频领域乱象”专项行动强调,要从严整治恶意营销问题,特别是虚假人设。从严整治对象包括编造故事、摆拍作秀等手段,营造名媛人设,进行炒作引流;营造“卖惨”人设,博取同情进行商品推广;营造成功人设,打着分享成功学、职场经验旗号,实则宣扬厚黑学、金钱至上理念等。

(图片来源|新华社)

对于此类虚假视频,执法者要视虚假视频的社会危害程度加以惩治,形成惩戒效应,形成创作者不敢造假、不想造假的治理氛围。同时,仅凭监管部门和平台的日常抽查,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端倪,必须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技术特征,发动用户力量,畅通举报渠道。对于任何质疑视频信息不实的举报,平台必须积极介入处置,绝不能因为流量效益而“高举轻放”。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短视频制作者和拍摄者必须坚守底线原则,既要恪守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原则,更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。此外,“卖惨”“演戏”式的带货行为也违反广告法有关规定,涉及虚假宣传,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虚假广告罪。

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(试行)》规定,直播间运营者、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,不得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,欺骗、误导用户。

(图片来源|新华社)

对于公众来讲,之后在网络上面对此类内容时,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,特别是如果有人借此收取捐款或带货之类,一定要抱有戒心,以免善心被利用。

爱心

是一个社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

它不容被虚假的故事“消费”

更不能被流量“绑架”

须知,爱心是无价的

同时也是个易碎品

经不起反复折腾

我们应当呵护好它

来源|央视网、封面新闻、新华社、极目新闻、红星新闻、南方日报、羊城晚报、澎湃新闻

编辑|杨虹

主编|蒋琳

监审|钟倩

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如遇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“农视网”